当猴子遇上捣蛋鬼:一场蛋仔派对的科学观察报告
凌晨2点17分,我的咖啡杯已经见底。实验室里那只叫"大圣"的猕猴正用尾巴卷着Switch手柄,屏幕上的蛋仔角色正在疯狂撞击其他玩家——这已经是它今晚第七次在捣蛋鬼模式里拿到MVP了。
灵长类动物玩派对游戏有多野?
去年《动物认知》期刊有篇论文让我印象深刻:猕猴能理解电子游戏的基本规则。但学界没人研究过它们玩非对抗性社交游戏的表现,直到我在Steam夏促时手滑买了《蛋仔派对》。
- 第1天:大圣用手柄砸椰子
- 第3天:学会用摇杆移动角色
- 第7天:发现撞击按钮时尾巴会竖起来
最绝的是上周三,它突然开始有策略地躲在转盘边缘,等人类玩家靠近就弹射出击——这完全超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范畴。
行为对照表(猕猴vs.人类幼崽)
行为特征 | 5岁儿童(n=12) | 猕猴大圣 |
首次通关时间 | 23分17秒 | 41分52秒 |
捣蛋成功率 | 38% | 67% |
失败后摔手柄概率 | 72% | 89% |
那些让人头皮发麻的瞬间
记录本第43页写着:"14:30,大圣在捉迷藏模式中,连续三次精准找到变成花瓶的玩家,期间不断发出'咯咯'的磨牙声。"
灵长类动物学家Robert Seyfarth说过,猕猴的笑声频率在1-3kHz之间。但大圣在游戏时的发声图谱显示:
- 获胜时出现4.7kHz的尖峰
- 被淘汰时发出类似打嗝的0.5kHz低频
- 偷袭得手后有规律性的"咔嗒"声
凌晨3点整,空调突然滴水的声音吓得我笔都掉了。大圣趁机抢走记录本,用香蕉在上面蹭了道爪印——这大概算是灵长类的行为艺术抗议?
游戏偏好排序(香蕉味数据)
用不同模式对应的香蕉片消耗量测算:
- 巅峰派对(每局消耗3.2片)
- 捉迷藏(2.8片,咀嚼速度加快)
- 团队竞速(1.5片,经常忘记吃)
关于动物伦理的深夜思考
窗外的知更鸟开始叫了。突然想到去年东京大学那个争议实验——让乌鸦玩Flappy Bird换食物。大圣现在会主动把饲养员往游戏机方向拽,这算不算某种程度的成瘾?
笼子角落堆着7个被咬烂的Joy-Con,维修费比我科研津贴还高。但当我试图藏起游戏机时,它用粪便在玻璃墙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蛋仔...
冰箱里最后半瓶养乐多已经过期。大圣的爪子突然拍在我肩上,屏幕上的倒计时还剩17秒——新一局揪出捣蛋鬼又要开始了。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