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蛋仔派对遇上梵樾:一场关于潮流与治愈的奇妙碰撞
凌晨2点37分,我第N次在蛋仔岛摔进粉色果冻池,屏幕里那个圆滚滚的黄色蛋仔正对着我疯狂比心。突然想到白天路过商场看到的梵樾艺术展海报——等等,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怎么在我脑子里突然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先搞明白这俩到底是什么
说真的,要不是我那个沉迷蛋仔派对的侄女和学艺术设计的闺蜜同时在我耳边念叨,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研究。
1. 蛋仔派对:年轻人的电子快乐水
- 基本操作:控制圆滚滚的蛋仔闯关、社交、换装
- 魔性点:物理引擎带来的鬼畜摔倒,比奶茶还上头的轻度竞技
- 隐藏技能:莫名其妙治好了我同事的社交恐惧症
2. 梵樾艺术:藏在商业体里的治愈因子
上个月在朝阳大悦城看到的那个展,白色空间里漂浮着巨型毛绒云朵(后来知道是艺术家徐震的《天下》系列)。查资料才发现梵樾其实是家特别会把艺术翻译成大众语言的策展公司,专攻商场里的沉浸式展览。
对比项 | 蛋仔派对 | 梵樾展览 |
触达方式 | 手机屏幕里的虚拟世界 | 商场转角处的实体空间 |
情绪价值 | 即时快感+社交货币 | 慢节奏的治愈体验 |
二、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同时需要它们?
我采访了玩蛋仔的00后表妹和常逛艺术展的95后同事,发现个有趣现象——他们其实在交叉食用这两种体验。
1. 对抗现实压力的AB面
表妹的原话:"白天被导师骂了论文,晚上在蛋仔岛故意跳崖特别解压,周末再去梵樾的展区摸毛绒装置,像给大脑做SPA。"这代人的压力管理已经进化成数字放纵+实体疗愈的组合拳了。
2. 社交需求的变形记
- 蛋仔里组队玩捉迷藏,其实和线下看展拍照发小红书是同一套社交逻辑
- 区别在于前者能实时语音互怼,后者更适合营造文艺人设
三、藏在背后的设计心理学
翻完《游戏化实践》和《体验设计白皮书》,发现这两种体验都在偷偷用这些套路:
1. 多巴胺的精准投喂
蛋仔每局结束时的魔性庆祝动作,和梵樾展览设置的互动打卡点,本质上都是即时反馈机制。就像我明知那些发光艺术装置是设计好的拍照陷阱,还是会忍不住比耶。
2. 安全范围内的失控感
特别有意思的发现:蛋仔笨拙的物理引擎和艺术展的非常规空间(比如倾斜的房间),都在制造可控的失控。人类骨子里需要新鲜刺激,但又害怕完全失去掌控——这两种体验恰好卡在安全线上。
四、你可能没注意到的文化缝合
凌晨四点突然悟了:这俩都在玩萌系解构啊!
- 蛋仔把竞技游戏做成橡皮泥画风
- 梵樾把当代艺术包装成可触摸的治愈元素
想起在798看过的一个展评说:"当高雅艺术脱下西装,当电子游戏穿上毛绒外套,Z世代的消费逻辑就藏在这些柔软的反差里。"
窗外鸟叫了,我的蛋仔还在游戏里卡在滚筒洗衣机道具里转圈。突然理解为什么闺蜜会把游戏截图和展览照片拼在同一张壁纸上——在这个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我们都在收集散落的柔软碎片。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