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山里教室:支教资源创新与成效”
支教这一年:我们如何让山里的教室亮起来
天刚蒙蒙亮,李老师骑着电动车在盘山路上颠簸,后座绑着连夜赶制的识字卡片。三十公里外的村小教室里,五年级的孩子们正伸长脖子等着那台老式投影仪——那是全校唯一的多媒体设备,去年冬天被大雪压坏后,现在得靠李老师每周三从县城捎零件来修。
山坳里的资源困局
在云南昭通的支教点,我们整理出三组触目惊心的数据:78%的村小没有专职音体美老师,62%的教室还在用九十年代的黑板,每个孩子平均只有1.3本课外读物。更让人揪心的是,某乡中心校的36个班级,竟共用着5盒彩色粉笔。
破冰行动:四个实招见真章
- 流动资源车计划:把县图书馆淘汰的中巴改造成移动教室,每周末巡回6个教学点。车载的2000册图书、3套实验器材和便携投影仪,让山里的孩子第一次见到了会动的《荷塘月色》
- 云备课系统:在电信公司支持下搭建的本地化教学平台,现在储存着327G的定制课件。最受欢迎的是五年级数学的动画口诀,把分数计算变成了抓糖果游戏
传统捐赠模式 | 数字化共享模式 | 效果提升比 |
---|---|---|
纸质教材配送 | 电子资源云端共享 | 73%↑(据《基础教育资源利用白皮书》) |
定点帮扶教师 | 远程双师课堂 | 课时量增加2.8倍(县教育局2023年数据) |
城里来的"共享教师"
每周五下午三点,县城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室总会架起三脚架。王老师的钢琴声通过5G网络,同时回荡在三个乡镇小学的课堂里。这个被孩子们叫作"会分身的神仙老师"的项目,已经让山里娃学会了《茉莉花》的六声部合唱。
那些看得见的变化
在陇川支教点,我们发现了个有趣现象:自从引入AR地理课件后,孩子们课间讨论的内容从"昨天放了几头羊"变成了"地球另一端的地震带"。张校长拍着掉漆的讲台说:"现在最难的不是找资源,是管住这群小皮猴别蹭坏了设备。"
可持续的解题思路
- 建立县域资源流转站,让各校闲置教具实现72小时内调配
- 培训本地教师制作简易教具,用啤酒瓶盖教分数计算
- 与企业合作开发离线教学包,解决网络不稳定难题
暮色中的校园忽然响起钢琴声,原来是支教老师在用手机播放练习曲。窗台上摆着孩子们自制的陶笛,歪歪扭扭的音孔里,正流淌出带着泥土味的《欢乐颂》。远处山路上,资源车的尾灯明明灭灭,像串跳动的音符,渐渐融进满天星斗里。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