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微信线上活动:如何在活动中结交新朋友
九月的空气里飘着粉笔灰的味道,手机屏幕上跳动的班级群消息提示着教师节的临近。今年学校把庆祝活动搬到了线上,你盯着微信群里的活动公告,突然发现右下角显示群成员增加了23个陌生头像——这些都是其他年级新调来的老师。你知道这是个机会,可隔着屏幕该怎么自然地和新同事搭上话呢?
一、活动预热阶段的破冰技巧
记得去年教师节线下茶话会上,张老师靠着分享自家种的桂花蜜,半小时就认识了整个语文组的老师。线上活动虽然少了实物媒介,但提前准备的"数字伴手礼"同样能起到破冰作用。
1. 巧用群接龙制造话题
别小看普通的群接龙游戏,教务处王主任去年设计的"教学神器接龙",让整个年级组老师都晒出了自己的备课法宝。物理刘老师分享的3D模型软件,现在已经成为全校公开课的标配工具。
- 接龙模板建议:
- 我最近get的教学黑科技[软件名称]+[适用场景]
- 办公室必备神器[物品照片]+[使用心得]
传统接龙 | 优化后的接龙 |
单纯统计参与人数 | 要求附带15秒使用场景短视频 |
文字描述为主 | 鼓励使用截图+标注的图文形式 |
数据来源:腾讯《2023年微信社群生态报告》 |
2. 提前建立"兴趣标签"
就像图书馆会在新书封面贴分类标签,在活动开始前三天,可以主动在群里透露自己的教学特长。比如数学李老师常在群里解答几何画板问题,现在连体育老师遇到数据统计都会@他。
二、活动中的深度互动设计
线上表彰环节,当校长念到"年度创新教学奖"时,群里突然蹦出十几条放烟花表情——原来获奖的张老师在会前给每个同事私发了"如果听到我的名字,麻烦放个烟花呀~"的俏皮请求。
1. 游戏化分组机制
参考教务处去年采用的"学科连连看"分组法:
- 把不同学科的教学痛点写在虚拟卡片上
- 让老师自行认领最想解决的3个问题
- 系统自动匹配互补学科的老师组成小组
2. 实时互动留钩子
在直播答疑环节,可以故意留几个"这个问题需要XX学科的老师帮忙补充"的悬念。去年英语组的周老师用这个方法,成功让化学老师参与到了介词用法讨论中。
普通提问 | 留钩子提问 |
"大家怎么看待多媒体教学?" | "昨天看到生物组的显微摄影作品,突然想到..." |
收到23条文字回复 | 引发6位老师发起屏幕共享 |
数据来源:某重点中学2022年教研活动记录 |
三、活动后的关系维护
还记得去年教师节后第三周,新来的音乐老师突然在群里问"上次说想学尤克里里的老师还组队吗?",结果当天下午就成立了跨学科乐器交流小组。
1. 制作个性化通讯录
区别于传统的电话号码列表,今年可以尝试制作"技能交换通讯录":
- 每位老师填写自己能提供的专业技能
- 标注希望获得的帮助类型
- 定期更新"技能交易"成功案例
2. 设立"云办公室"值班制
参考行政楼里的教师休息室,在微信群里设置虚拟咖啡时间:
- 每周二四下午3点开放话题讨论室
- 值班老师负责引导话题并记录要点
- 每月评选"最受欢迎茶水间主人"
窗外的桂花开始飘香时,年级主任在群里发了新的活动通知。你看着通讯录里新增的十几个熟悉名字,忽然发现其中三位已经约好周末一起去听教学讲座。教师节的线上庆祝虽然结束了,但那些在屏幕里种下的连接,正在现实世界里悄悄发芽。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