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小活动计划感想:通过团队协作游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场宪法主题的团队游戏,让我们班变成了"法治小社会"
周三下午的阳光斜斜照进教室,我和同桌小林正趴在课桌上发呆。突然听见走廊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声响,班主任李老师扛着个大纸箱走了进来,箱子里露出五颜六色的卡纸边角。"今天咱们要玩个宪法主题的闯关游戏!"她这句话就像往平静的水面扔了块石头,原本蔫蔫的同学们瞬间支棱起了耳朵。
当宪法知识遇上抢凳子游戏
李老师从纸箱里掏出六个贴着不同宪法条款的塑料凳,我们班32个人顿时笑成一团——这不就是幼儿园玩过的抢凳子吗?但等音乐响起来才发现玄机:每轮结束没抢到位子的同学,要准确读出凳子上的法律条文才能复活。
- 第三轮时,平时最皮的张浩抱着《宪法》第33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凳子不撒手
- 文静的学委王雨晴竟然为第46条"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跟男生掰起了手腕
- 最后剩下的两个凳子写着第51条和第53条,恰好构成权利义务的完整闭环
我们自创的宪法版"密室逃脱"
最精彩的还要数自由设计环节。班长带的组把教室布置成模拟法庭,用民事纠纷案例串联起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等知识点。我们组则搞了个"宪法迷宫",参与者要收集散落的权利卡片,同时躲避写着法律责任的"陷阱区"。
传统讲授 | 游戏化教学 |
---|---|
知识点记忆率42% (数据来源:《法治教育效果评估报告》) |
游戏后测试正确率79% |
3人主动提问 | 全员参与规则讨论 |
那些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
准备道具时,总爱独来独往的陈露主动找我借马克笔:"能帮我写几个艺术字吗?我想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设计得醒目些。"而平时总抄作业的李强,居然在制作"宪法树"道具时发现了第49条关于家庭保护的条款,红着眼眶说:"原来我爸不让我退学是有法律依据的。"
最让我触动的是最后的分享环节。总考倒数的小胖墩赵斌站在讲台上,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发言稿:"以前觉得宪法就是管国家大事的,今天才知道它连我早餐买个煎饼该找多少零钱都管得着!"这话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但笑着笑着又觉得鼻子发酸。
从游戏规则到社会规则的跨越
当我们在为"言论自由边界"的辩论赛争得面红耳赤时,李老师悄悄用手机录下了整个过程。后来回看录像才发现,虽然大家时不时会蹦出"这不公平""你犯规了"的抱怨,但最终都能回归到宪法条文寻找解决方案——这不正是社会运行的缩影吗?
夕阳西下时,教室后墙贴满了我们的游戏成果:有的组用便利贴拼出国徽图案,有的把基本权利条款编成了RAP歌词。卫生委员边收拾边嘀咕:"这群家伙平时扫地都偷懒,今天倒舍得把胶带用得这么扎实。"窗外的晚霞透过宪法知识手抄报,在教室里洒下一片暖洋洋的光斑。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