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第五人格都有谁参加
谁在策划《第五人格》?揭秘背后的制作团队
凌晨3点,我盯着电脑屏幕第17次修改这篇稿子,咖啡杯里沉淀着可疑的褐色结晶。突然意识到——我们天天讨论游戏平衡性、新角色强度,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是谁在幕后塑造着《第五人格》的世界。这就像吃着美味蛋糕却从不关心烘焙师是谁,是种微妙的遗憾。
核心创作团队:网易的"非对称部门"
2017年某个潮湿的广州夏天,网易游戏大楼24层的某个角落总亮着灯。那里窝着个10人左右的"特种小队",他们后来被称为《第五人格》的"初代大脑"。根据网易2018年GDC演讲实录,这个团队有几个鲜明标签:
- 混血基因:成员来自梦幻西游、阴阳师等不同项目组
- 恐怖片爱好者:办公室常备《闪灵》《寂静岭》蓝光碟
- 实验精神:早期原型用了《黎明杀机》的追逐机制+《饥荒》的美术风格
现任制作人潘昊在2021年接受《游戏葡萄》采访时透露,最初立项时他们甚至不确定这种非对称对抗玩法能过审。"我们准备了三个备用方案,包括一个校园恋爱题材——幸好没用上。"
关键人物档案
角色 | 昵称 | 代表作 |
主美 | 乌鸦 | 红教堂地图、杰克玫瑰爵皮肤 |
数值策划 | 钟表匠 | 早期监管者强度体系 |
剧情编剧 | 侦探社 | 奥尔菲斯人格分裂设定 |
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参与者
凌晨4点23分,我的猫跳上键盘打出"asdfghjkl",这提醒了我——游戏制作从来不是小圈子闭门造车。《第五人格》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诞生起就带着强烈的"众包"气质。
民间侦探团
2018年公测后,官方在微博发起#线索征集令#,结果收到超过2万条玩家投稿。其中这些元素最终被采用:
- 湖景村地图的沉船设计(来自大连海事学院学生)
- 慈善家克利切·皮尔森的名字(结合了投稿者爷爷的姓氏)
- 部分监管者攻击音效(采用玩家用铁勺敲打暖气管的录音)
这种参与感在2020年达到巅峰,当时"角色设计大赛"获胜作品"昆虫学者"梅莉·普林尼,直接由玩家白夜的概念草图发展而来。官方后来在策划札记里承认:"我们低估了玩家的创造力,现在美术组会定期'偷窥'同人站。"
跨次元智囊团
游戏里那些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细节,很多来自意想不到的领域:
- 法医顾问: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帮忙确认了"入殓师"尸体防腐流程的合理性
- 建筑系教授 :确保疯人院地图的楼梯结构符合现实中的空间错乱感
- 魔术师:教会策划组如何像"魔术师"瑟维那样藏道具
最戏剧性的是2022年加入的"心理学家"艾达·梅斯默,其催眠机制原型来自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真实的治疗案例——当然经过了足够的"哥特化"处理。
版本迭代背后的推手
窗外开始有鸟叫了,我的视线模糊到分不清这是困倦还是晨光。这让我想起《第五人格》每个赛季更新前,策划组大概也是这种状态。根据数据挖掘工坊的统计,游戏上线至今共有:
- 47次大型平衡性调整
- 23个新监管者(含联动角色)
- 超过300套时装设计
2023年引入的"追击音乐"系统暴露了团队的人员流动——新加入的音效师阿鹿曾是独立游戏《疑案追声》的主创,他把声波定位玩法悄悄塞进了"歌剧演员"的技能里。
而最近引发热议的"守夜人"强度争议,实际上反映了数值组新老成员的思维碰撞。匿名策划在NGA论坛透露:"老派成员坚持'恐惧源于未知',新人则主张'爽感优先',每次会议都像在调解民事纠纷。"
咖啡终于喝完了,文档字数停在2873这个不上不下的数字。突然觉得游戏策划就像园丁,我们看到的只是盛开的花朵,而那些松土、剪枝、驱虫的日常,都藏在凌晨的办公室和满屏的Excel表格里。下次被监管者震慑时,或许该对屏幕说声:"辛苦了,夜班的朋友们。"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