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什么时候换团队的

频道:游戏攻略 日期: 浏览:2

阴阳师换团队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

凌晨三点,我蹲在电脑前刷着阴阳师超话,突然看到条热帖:"听说项目组换血了?新剧情越来越拉胯!"底下吵得不可开交。这游戏我玩了六年,从大学生熬成社畜,对团队变动这事儿还真有点发言权。

一、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制作组

记得2016年刚开服那会儿,美术总监戴闻的访谈在贴吧传疯了。他带着团队在京都采风三个月,连晴明神社门前的鹅卵石都要拍下来当素材。那时候的式神立绘,连发丝都透着"这钱充得值"的光泽。

  • 2016-2018黄金期:剧情主笔是网易文学频道的资深编辑,八百比丘尼的支线让我在宿舍哭湿半包纸巾
  • 2019年首次调整:春节后突然换了UI设计师,抽卡界面从和风卷轴变成发光水晶——被喷到连夜改回经典版
  • 2020年大事件:主美戴闻调去逆水寒项目组,当时官微底下全是"还我亲爹"的哭嚎

核心成员变动表(不完全统计)

职位 2016年成员 现状
制作人 金韬 2021年调任网易雷火事业部
剧情总监 杨奇(化名) 2022年离职创业
声优监制 林簌 仍在岗(但负责项目增多)

二、玩家为什么总觉得"变味了"

阴阳师什么时候换团队的

上周帮战遇到个老玩家,他边打边吐槽:"现在式神技能描述跟论文似的,当年姑获鸟'伞剑'俩字多带感!"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团队迭代最明显的不是人员名单,而是设计哲学的变化。

早期组里多是日式RPG死忠粉,连扫地工涂壁都要考据《百鬼夜行绘卷》。现在的新策划明显更懂二次元——你看最近出的SP式神,技能特效快赶上原神大招了。有次线下见面会,某个不愿透露姓名的策划小哥说漏嘴:"现在KPI考核要参考同类竞品数据..."

玩家感知最深的五个变化

  • 剧情从物哀美学转向轻小说风格(比如紧那罗活动被吐槽像偶像剧)
  • 式神设计从"妖怪拟人"变成"人设带点妖怪元素"
  • 活动周期从"随节气浮动"变成固定21天轮换
  • 氪金点从"外观优先"转向"强度焦虑"(二号位双速招财警告)
  • 客服响应速度变快,但模板化回复变多

三、藏在更新日志里的蛛丝马迹

阴阳师什么时候换团队的

翻遍近三年版本公告,发现个有趣规律:2020年9月后,更新文案突然多了很多"优化战斗体验""平衡数值体系"的表述。对比早期公告里"特邀日本能剧大师指导动作捕捉"这种细节,现在的技术向描述确实更工业化

最实锤的是《阴阳师》美术集第三册的致谢名单,相比前两册少了7个原画师名字。不过也有老员工仍在坚持——音乐总监梅林茂的配乐依旧稳定输出,每次听神乐主题曲还是会起鸡皮疙瘩。

四、大厂项目组的生存法则

阴阳师什么时候换团队的

在网易做过运营的朋友告诉我,像阴阳师这种六年老项目,人员流动率每年30%都算正常。"原班人马"在游戏行业本就是伪命题,关键看核心架构是否保留。现在的情况更像是:

  • 元老级成员转管理岗或调任新项目
  • 中层骨干带着原有方法论继续运作
  • 新人按标准化流程填空补位

有次深夜刷到主美微博,他转发同人图时感慨:"现在团队里90后占多数,他们连《犬夜叉》都是补番的。"这话莫名让我想起游戏里那个彩蛋——神乐永远停留在少女模样,而晴明的声优已经换了两次。

凌晨四点半,电脑右下角弹出更新提示。看着进度条一点点爬,突然觉得这游戏就像京都的百年老铺,老师傅退休了,但秘方还在蒸笼里冒着热气。或许我们怀念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2016年那个为了一张SSR彻夜不眠的自己。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