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凤凰蛋仔派对是谁?这事得从香港街头说起

频道:游戏攻略 日期: 浏览:2

凌晨三点半,我盯着电脑屏幕第N次删掉开头——关于"第一个凤凰蛋仔派对"的考证比想象中复杂得多。茶餐厅玻璃柜里金黄的鸡蛋仔,和社交媒体上刷屏的#凤凰蛋仔派对tag,中间隔着四十年的饮食文化变迁。

鸡蛋仔的"青铜时代"

1950年代的香港深水埗,穿汗衫的师傅用蜂窝煤炉子烤制出第一板鸡蛋仔。当时这玩意就叫"鸡蛋饼",用鸡蛋、面粉、砂糖调成糊,倒进带半球凹槽的铁模具里两面烘烤。老茶客陈伯2018年接受《香港味道》采访时说:"边个会谂到几十年后后生仔要加彩虹糖同芝士啊?"(谁能想到几十年后年轻人要加彩虹糖和芝士)

年代 名称 关键特征
1950s 鸡蛋饼 原味/无馅/煤炉烤制
1980s 鸡蛋仔 巧克力/椰丝口味/电烤模

社交媒体的"黄金助攻"

2016年Instagram出现转折点。当时在铜锣湾摆摊的"强记鸡蛋仔"第三代传人阿Sam跟我聊过:"有日几个韩国游客要我在鸡蛋仔里加马卡龙碎,拍完照根本冇食(没吃)"。这种被称为"凤凰蛋仔"的变体——在传统鸡蛋仔基底上堆砌棉花糖、水果、冰淇淋等配料——突然在社交平台爆发。

  • 视觉基因:半球形构造天然适合"堆料美学"
  • 传播密码:#BeforeAndAfter对比照的病毒式传播
  • 商业巧合:2016年香港餐饮协会报告显示,当年小吃车改装费下降37%

谁打响第一枪?

翻遍2015-2017年的美食博客,旺角"蛋蛋屋"的争议最大。老板李太坚持是她女儿把生日蛋糕装饰剩的糖珠撒在鸡蛋仔上拍照,但油麻地"甜蜜站台"的员工阿Kit反驳:"我们早三个月就用过奥利奥碎了,只是没请KOL(关键意见领袖)"。

第一个凤凰蛋仔派对是谁

更可靠的证据来自香港城市大学2019年的《街头食物数字化演变》研究:通过图像元数据分析,最早带#凤凰蛋仔标签的Instagram帖子发布于2016年4月3日,定位在观塘工业区某快闪市集。发帖人@foodie_grace现已停更,但她的第三张照片里能模糊看到摊主手写招牌——"新派鸡蛋仔试验"

从街头暗号到全球现象

真正让这个概念破圈的,是2017年新加坡美食博主把凤凰蛋仔改叫"Egglet Party"。这种翻译损失了原名的文化意象(凤凰在粤语中有"浴火重生"的隐喻),但创造了更国际化的消费场景联想。

凌晨四点二十三,发现个有趣细节:伦敦中国城某店2018年的菜单把"凤凰蛋仔派对"拆解成三个收费项:

  • 基础蛋仔 £3.5
  • 派对浇头 £1.5/种
  • 火焰表演 £2(实际是用喷枪烤焦糖)

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没人能说清"第一个"是谁——当食物变成可拆卸的社交货币,发明权就自动归属整个时代。茶餐厅老师傅们至今不理解为什么年轻人要把"好哋哋(好端端)的鸡蛋仔"变成建筑工地,但2023年广州某商场确实出现过排队四小时买星空流沙馅凤凰蛋仔的盛况。

窗外开始有早班巴士的声音,文档字数停在2876。突然想起阿Sam说的:"而家(现在)的鸡蛋仔,同我阿爷嗰阵比,都唔知算唔算同一种食物。"

第一个凤凰蛋仔派对是谁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