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娃活动收益的合同条款:别让“口头承诺”坑了你
上个月老张找我喝酒,说他跟某平台签了个葫芦娃联名活动的合同,结果结算时发现收益少了三成。对方甩出一份合同复印件,指着角落里的小字说"这里写了平台服务费"。老张这才明白,当初光顾着谈分成比例,根本没注意这些隐藏条款。这事儿让我想起菜市场买菜——光看秤杆高低不行,还得防着秤砣底下粘磁铁。
一、合同里的"葫芦"与"藤"
签这类IP合作合同就像种葫芦,收益是显眼的果实,条款就是支撑的藤蔓。去年《2022年IP合作白皮书》数据显示,78%的收益纠纷都源自对这三项条款的误解:
- 收益计算方式:是按流水还是净利润?
- 分成阶梯机制:达标后的奖励怎么算?
- 结算周期:T+15还是T+30?
典型案例对比表
条款类型 | A公司合同 | B平台合同 |
保底分成 | 月流水10万以下五五开 | 8万以下三七开(甲方七) |
阶梯奖励 | 超20万部分加5% | 每增5万提升1% |
结算日期 | 次月15日前 | 活动结束后30个工作日 |
二、藏在附件里的"蛇精"
去年帮朋友审合同时发现,某条款写着"具体实施细则见附件3",结果附件3里藏着2%的"内容审核费"。这事儿就跟葫芦娃救爷爷似的——你以为打败蛇精就完事了,没想到她还有六个姐妹。
必须核对的三份文件
- 知识产权授权书的有效期
- 衍生品开发权限范围
- 违约赔偿计算方式
举个例子,某潮玩品牌去年做葫芦娃盲盒,合同里写着"可开发Q版形象",结果因为没明确"能否改变发型设计",最后被告侵权。这事儿就跟穿山甲挖洞似的——方向偏一度,终点差十里。
三、结算条款里的"水娃"
见过最离谱的合同写着"收益按自然月结算",但附件里又补充"遇节假日顺延"。去年国庆期间的合作方,10月的款硬是拖到11月底才结清。这就好比水娃喷出来的不是水,是502胶水——看着透明,粘上就甩不掉。
结算方式 | 风险指数 | 应对建议 |
预付+分成 | ★☆☆☆☆ | 要求预付比例≥30% |
纯后结算 | ★★★☆☆ | 增加违约滞纳金条款 |
对赌协议 | ★★★★☆ | 设置保底收益门槛 |
四、违约条款不是"花瓶"
去年有家MCN机构违约,合同里写的赔偿金是"实际损失的30%",结果法院按《民法典》第584条判了全额赔偿。这就跟大娃的力气似的——你以为他只能搬山,其实还能移海。
- 明确不可抗力范围(暴雨算不算?服务器宕机算不算?)
- 设定赔偿金额上限
- 约定争议解决地(原告所在地还是被告所在地?)
记得在补充协议里加这句:"任何口头承诺不作为履约依据"。去年某直播公司老板在酒桌上说的"流量扶持",最后成了法庭上的罗生门。
五、续约条款里的"隐身娃"
见过最坑的自动续约条款写着:"合同期满前未书面提出终止视为自动续约2年"。这就像七娃的宝葫芦——不知不觉就把你装进去了。
建议在续约条款处用荧光笔标出这三项: 提前告知期限(建议60天)、 续约条件(需重新议定分成比例)、 终止流程(挂号信+电子邮件确认)
隔壁王婶家闺女去年代理葫芦娃童装,合同到期后三个月才发现被自动续约。现在她家阳台上还堆着两百多件卖不出去的"六娃隐身款"T恤——因为真的印得跟没印似的。
六、签字前的"照妖镜"
最后分享个绝招:把合同给念小学的孩子看,让他们找出所有数字和日期。去年我儿子帮我找出份合同里藏着两个不同的生效日期,救了我三成收益。小孩的眼睛就像葫芦小金刚的千里眼——专治各种文字游戏。
临出门前再检查一遍这三处: 骑缝章是否完整、 附件页码是否连续、 签约日期是否手写
窗外的桂花开了,空气里飘着甜丝丝的香气。泡杯浓茶,把合同对着阳光再看一遍——说不定就能发现某个条款里藏着的"蝎子精"。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