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活动的独特之处:藏在校园里的温暖密码
三月的风吹过民主湖,总能看到一群穿红马甲的学生在图书馆前支起服务台。老张头在虎溪校区修了十五年自行车,他说这些娃娃的月活动比他工具箱里的螺丝钉种类还多。
一、别人家没有的"三大法宝"
重大团委的李老师掏出个磨旧了的笔记本,上面记着2013年至今的活动档案。翻到2023年那页,三个用红笔圈起来的项目特别显眼。
1. 教授志愿队
- 机械学院王教授每月15号在思群广场摆摊修小家电
- 建筑系师生为城中村设计"巴掌户型"改造方案
- 法学院副教授开设劳动者权益咨询角
2. 实验室开放日
上周六,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里,十个小学生正用3D打印机制作助听器模型。值班的研究生张晓蕾说:"这是我们连续第七年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服务。"
3. 宿管阿姨课堂
梅园五舍的吴阿姨去年教了328个学生缝扣子,她自创的"五分钟针线速成法"在B区宿管圈已成必修课。
二、跟其他高校比哪里不一样
对比维度 | 重庆大学 | 普通高校 | 数据来源 |
年人均服务时长 | 42.6小时 | 28.3小时 | 《2023高校志愿服务白皮书》 |
特色项目占比 | 63% | 37% | 重庆大学团委2024年报 |
师生共同参与率 | 81% | 45% | 教育部思政司调研数据 |
三、虎溪校区的"时间银行"
在兰园食堂二楼拐角,有个挂着"爱心存储"木牌的服务台。大三学生王浩宇用上学期攒的20个志愿服务小时,换到了考研学长整理的复习笔记。
- 存储内容:学业帮扶/技能教学/物品捐赠
- 兑换规则:1小时=1学分币
- 特色服务:可转赠给校外帮扶对象
四、藏在专业里的小心思
美视电影学院的同学最近在制作手语版故事短片,土木工程系的测绘无人机开始帮农民伯伯检查果园病虫害。这些专业融合项目,让志愿服务不再是简单的扫地擦窗。
典型案例追踪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回收实验室废料制作教具
- 计算机学院:为老人开发方言语音输入法
- 药学院:定期更新校园急救箱药品
五、七年不换的"老顾客"
沙坪坝街道的刘奶奶记得清楚,每年惊蛰前后,重大学生准会来帮她整理小卖部。今年孩子们还带来了智能库存管理系统,说是用课堂作业改的。
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操场上穿着红马甲的学生还在帮教职工子女辅导功课。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那些关于温暖的故事,正在实验报告和论文答辩的间隙悄悄生长。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