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邻居老张聊天,他儿子刚上大一,说起学校最近搞的"十佳讲师"评选,整个人都精神了:"以前上课玩手机的小子现在居然主动做笔记了!"这让我突然意识到,讲师评优这事儿,可能真和学生学得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评优活动到底在评什么
先说清楚什么是讲师评优。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同行、领导三方给老师打分。我表姐在师范大学当教务主任,他们今年的评分表就包括:
- 课堂感染力 能不能让学生放下手机
- 知识更新速度 教案里有没有行业新动态
- 作业反馈质量 批改时写评语还是只打个勾
学生视角的微妙变化
我外甥女去年参与过评选,她说最直观的变化是:"以前老师讲完课就走,现在会主动问'刚才那个案例听懂了吗'"。这种细节上的转变,可能比评优结果本身更有价值。
指标 | 评优前 | 评优后 | 数据来源 |
课堂互动频率 | 2.3次/课时 | 4.1次/课时 | 《2023高等教育观察报告》 |
课后答疑响应速度 | 48小时 | 12小时 | 清华大学教学评估数据 |
看不见的良性循环
朋友家孩子在理工大读书,他们教授为了评优专门开了个"课后咖啡时间"。结果这个临时安排变成了固定项目,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喝咖啡,期末平均分比往届高了8.7分(数据见校务公开栏)。
新老教师的化学反应
听在培训机构工作的同学说,他们内部评优后出现个有趣现象:老教师开始蹭年轻老师的直播课学网络用语,年轻教师则组团去听老教师的板书设计。这种跨代际的互相学习,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硬币的另一面
当然也有要留神的地方。我家楼下王老师去年评优失利后,上课总带着情绪。有学生家长反映:"现在讲课像完成任务,提问都不怎么搭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任何评价机制都要配好心理疏导措施。
- 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 过度追求课堂效果忽视知识深度
- 评分标准导致教学风格同质化
- 短期冲刺式改进难以持续
从数据看真相
教育部去年发布的《高校教学质量蓝皮书》显示,持续三年开展评优的院校,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率稳定提升12%-15%,但创新性选题比例却下降5%。这说明激励机制需要动态调整,不能一套标准用到底。
最近在超市遇到高中班主任,他说现在连体育老师都开始研究教学法了。"上周看见李老师拿着物理教案请教怎么用篮球运动解释抛物线,这要在以前根本不敢想。"校门口奶茶店老板也说,最近常听到学生讨论哪个老师的课更有意思。
说到底,评优活动就像给教室开了扇新的窗户。当阳光照进来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可能这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在相互成就中,知识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